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资本市场规范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因素。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企业的资金融通才会规范、有效。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在实践中,由于融资证券化已成为当今企业融资活动的主要特征,人们通常将资本市场视同于证券市场(在本文中,将不对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严格区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所需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随着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市场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而各种类型的资金所有者则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基金以及其他证券的途径实现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会计准则是现代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企业融资是否能够规范有效地进行,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健全与否。从各国的经验看,资本市场的健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规章、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规范化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前景进行投资决策而不会有过多的投机色彩,这必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现代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一方面,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中普遍遵守的实务标准,它为企业融资建立了市场规则和秩序,对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会计准则为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了信用基础,减少企业融资活动的风险,促进企业融资活动的发展,从而保障和促进国家经济、金融体系规范、稳定发展。没有会计准则,就不可能形成统一、高效率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形成。
会计准则的改革、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回顾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推动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动力来自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因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希望有准则来规范企业对经济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行为,以便可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投融资决策。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要也就成了企业融资的一项基本需求,同时也成为会计准则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离不开会计信息服务的支持和会计准则的专业保障,会计准则的发展客观上必须服务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发展史就是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的历史,这在各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完善的国家,其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在1929年以前,美国的会计实务非常混乱,上市企业更重视市场的筹资功能,市场监管也相对宽松,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如折旧处理和合并报表过于多样化,缺乏折旧政策的信息,不报告销售收入总额,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未作明确划分,实发股利超过报表上的已宣告股利,等等。所以1929年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抨击会计界,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和萧条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形势下,美国会计职业界开始制定会计准则。1938年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成立并负责制定公认会计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新的融资工具不断出现,新的交易手段层出不穷,会计准则的作用更加重要。为适应这种状况,促进公认会计准则的发展,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了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随着资本市场深入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利益团体要求参加到会计准则制定中来的呼声渐高,会计准则的独立性、客观性更加得到重视。为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72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广泛吸收相关利益团体参与准则的制定,确保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能够被吸收和考虑。FASB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确立了其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满足了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的需要,对维护美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