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第一次对审计进行了定义,即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加强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1995年10月,第二次审计定义研讨会上,提出了简明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行为。”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将1997年审计定义作了修订,即将原“会计报表”更改为“财务会计报告”。
国家审计发展历程及审计定义研究表明:审计是科学发展的、动态的。
①对审计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监督职能上,同时也涉及帮促服务要求。
②审计定义自1997年以来,或许或多或少畸轻了一个方面,那就是风险的防范与监控:或者说审计监督停留在过去发生的事项、现在发生的事项(或即将发生的事项),而对未来事项(或未来发展风险事项)却畸轻了。
③随着形势及任务的变化,审计理论不断地创新:2008年提出审计的“防火墙”、“免疫系统”的重要观点,亦即揭示、预测、预防、抵御功能;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命题;2013年3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家审计是监控国家经济运行及风险的行为。
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审计一词诞生以来,审计人劳动产品或成果的结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是历史的传承,是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明成果。
2006年2月28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应稍作修改,即“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适应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要求)因此,展望审计定义: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监控国家经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及风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