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于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而言的,具体如下:
1.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根据作业动因计 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产品所耗费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首先是将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同时将制造费用追溯到生产部门(如车间、分厂等);然后将制造费用分摊到有关产品。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除了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之外,还要 把不同性质的各种间接费用按部门归集在一起;第二步是以产量为基础,将制造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传统方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虽然也分为两步,但实际上,是把生产活动中发生的资源耗费,通过直接计人和分摊两种方式 计人产品成本,即“资源、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第一阶段,除了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以外,还要将各项间接费用分配到各有关作业,并把作业看成是按产品生产需求重新组合的“资源”;在第二阶段,按照作 业消耗与产品之间不同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因此,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过程可以概括为:“资源一作业。产品”。作业成本法经过两个阶段的成本计算,把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间接成本”变成了“ 直接成本”。
2.成本分配强调可追溯性
作业成本法认为,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直接追溯、动因追溯和分摊。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直接追溯或动因追溯的方式计人产品成本,而尽量避免分摊方式。
分摊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的成本分配方式。这种成本分配方式,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假设前提之下。当这一特定的假设前提符合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分配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否则,就会扭曲成本, 影响成本的真实性。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采用分摊的方式,就是建立在“产量高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多”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之下的。
3.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
一个企业仅以员工的工龄长短来确定工薪等级,并据以向员工分配薪酬,往往会造成分配上的不合理。如果同时考虑员工工龄的长短、技术水平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大小、创造财富的多少等因素来确定员工的工薪,就会 使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分配更加合理,也更能充分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同样道理,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产量被认为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罕有的动因,并以此作为分配基础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而制造费用 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间接费用组成的集合,这些性质不同的费用有些是随产量变动的,而多数则并不随产量变动,因此用单一的产量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基础显然是不合适的。
上一篇:什么是作业成本法
下一篇:企业资本或股本变动的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