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金筹集量对本金需求量的制约性
财务机制对再生产规模的控制作用,是通过本金筹集量对需求量的制约性表现出来。无论企业还是整个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扩大其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的扩大要以增加本金投入为前提,从而直接表现为本金需求量的增加。要满足本金增加的需求,必须进行本金的筹集。本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有;(1)所有者增加投入;(2)债权人增加借款;(3)企业与国有经济内部积累的增长。这几条渠道的本金筹集量是有限度的。所有者与债权人是否增加投入,一要看自身有无可增投的资金;二是看有无增投的价值,即投资能否获利,借款能否还本付息;三要分散投资风险,不可能把全部资金投往一个企业。企业与国有经济内部积累的增加要受到税后利润总额的限制和提取积累基金比例的限制,因此,几条筹集渠道能筹到的本金量是有限的。在一般情况下,本金的需求量总是大于筹集量,这是常常面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人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不顾筹资量的限度,全面“铺摊子”,盲目上项目,使有限的资金四处分散,形成多个项目不能按期完工,中途停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少见。二是以收定支,按照筹资量安排建设项目,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加快进度,尽快完工投入使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赞成后种选择。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本金筹集量对本金需求量的制约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们不能违背这一规律的要求,否则会遭到失败,这是规律对违规者的惩罚。这一规律的存在是财务机制对企业与国有经济发展发挥控制作用的客观依据。
(二)本金投资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制约性
从企业与国有经济来看,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由于市场条件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些新兴的产业、产品与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一些陈旧的产业、产品与技术被市场所淘汰,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通常所讲的经济结构优化,是指经济发展中在发展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不断开发新兴的产业、产品和技术,逐渐淘汰陈旧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使这三种状况的经济成分保持恰当的比例。在开发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时需要新增投资,在保证主流经济成分时需要保持现有投入,在逐渐淘汰陈旧经济成分时需转移本金占用量,逐渐缩小至停止在这方面的投入。由此可见,经济结构的调整虽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但首要的是对本金投资比例的重新调整,即进行投资结构调整。投资结构对经济结构进行制约的客观必然性,是财务机制对企业与国有经济发挥调控作用的又一依据。
(三)平均利润率规律对资源配置的导向性
马克思指出:“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这是通过资本从一个部门不断转移到利润暂时高于平均利润的另一个部门来实现的。”①平均利润率规律在社会广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在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企业与国有经济内,一方面通过竞争,使增量资本向利润高的产业、产品与技术倾斜,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淘汰,使存量资本重新组合,从利润率低的产业、产品与技术退出,转向利润率高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存量资本的重组与增量资本的倾斜,必然引导着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配置发生变化。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着资本的重新配置,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导向作用,这是财务机制能对企业与国有经济发挥调控作用的又一依据。
(四)补偿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对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制约性
生产过程是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再生产过程。在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但它必须以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前提。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这也是一条客观规律。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以及时足额的形成补偿基金为前提,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又要以提取积累基金为条件。因此,企业与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动中,必须保证折旧提取与成本费用计算的真实性,不允许虚小成本,虚大利润,以此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在税后利润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按合理比例提取积累基金,反对分光吃光。企业与国有经济内部要经常保持补偿基金与积累基金的合理比例关系,保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补偿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对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制约性是财务机制发挥调控功能的重要依据。
上述分析表明,财务机制对再生产运行的调控功能是由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正确运用财务机制的调控功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贡献。
上一篇:内部工程项目资金核算
下一篇:财务调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