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的应用实务有:
1.会计主体
组织核算工作时,首先应明确“为谁核算”的问题,这是因为会计的各种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是特定的经济实体,都是与会计主体相联系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的立场上进行的。如果主体不明确,那么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便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更无从谈起。
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
应当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一个概念。作为法人,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人一般应该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
例如,从法律上看,独资及合伙企业所有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应视为所有者个人财产延伸的一部分,独资及合伙企业在业务上的种种行为仍视为个人行为,企业的利益与行为和个人的利益与行为是一致的,因此,独资与合伙企业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但是,独资与合伙企业都是经济实体、会计主体,在会计处理上都要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所有者个人的财务活动区分开。此外,企业在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不应计为其所有者的收入,发生的支出和损失也不应计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损失,只有按照规定的账务处理程序转到所有者名下后,才能算作收益或损失。
2.持续经营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会计处理。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前提是假定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企业往往要定期对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的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从理论上来说,要最终确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若十年后该企业歇业时核算一次盈亏。
但是,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因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也要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
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企业有时也需要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