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问题】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的技术创新?
【解答】(1)、设备技术工艺结构独特,U型池为国内污水治理技术首创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是一种典型的高负荷、淹没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级、三区、三相导流、活性污泥外排及回流的三相导流、脱氯除磷反应器。在连续进水的条件下实现间歇曝气、快速过滤、悬浮物截留、两曝两沉、无泵污泥回流、定期反冲于一体。兼有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SBR法、AB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无泵污泥回流法、给水快滤等十者的优点。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物理处理法的典型有机结合体。通过生物氧化、生物吸附、生物过滤、沉降分离、脱氮、除磷,处理后的水质优于国标,达到中水回用。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形式为U型双锥导流曝气滤池,内锥为生物接触氧化区,外锥为生物过滤区。滤池底部为无泵污泥外排回流区,在内锥和外锥设有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反冲洗水管和空气管上部设有2.5—4m滤料,污水自上而下进入内锥及生物接触氧化区内,空气在曝气滤池中自下而上,在装有滤料的接触氧化区内对流接触氧化,通过2.5~4m的滤层,使接触氧化后,在导流作用下进行沉降分离出来的水进入外锥即生物过滤区,通过2.5~4m滤层,又进行曝气生物过滤,分离出来的污泥无泵污泥外排,上清液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继续处理(反硝化)。
(2)与常用方法相比,脱氮除磷效果好1)常用方法脱氮除磷差的原因除磷的好坏取决于聚磷菌在厌氧段能否将磷彻底释放和排泥的好坏,如果厌氧段不能彻底释放磷,工艺系统中无法很好地排泥,除磷效果是不好的。例如A2/O工艺是前些年较为典型的脱氮除磷工艺,但是尽管如此,除磷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其原因是:
①、由于混合液中的NO2-N、NO3-N在二沉池中反硝化,使N2附着在污泥表面上而上浮,造成二沉池表面负荷较低,停留时间长,使二沉池的污泥沉降效果不理想。
②、由于无氧池依靠二沉池池底污泥造成无氧条件下的释放,但是在回流污泥中由于含有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从而在无氧池中反硝化释放氮气,使无氧池不能形成很好的无氧条件,从而使得无氧段氧化还原电位偏高,聚磷菌对磷酸的释放不彻底,有机磷水解不充分,除磷效果不理想。为了在工艺中避免上述问题,采取增大二沉池,增长停留时间,但带来的问题是表面负荷降低,不仅造成工程投资大,而且出水中SS高,除磷效果差,由于系统中污泥停留时间长,部分污泥硝化,排泥量少,除磷效果低。
2)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污水处理设备的脱氮除磷①、脱氮除磷: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不设二沉池、其脱氮原理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基础上,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再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氨气,从而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②、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除磷:
基于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上述原理,结合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污水处理单元的前面设有厌氧池、缺氧池二段,加上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这两个好氧段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厌氧、缺氧、好氧三段脱氮除磷工艺。与此同时,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内锥即下向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中有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见原理图),并在上部水下作用下,含有高浓度磷的污泥通过无泵污泥排泥管排出池外,流入污泥干化池,污泥中80~90%的磷夹带在干化污泥中被外运处理,从而被去除,其它部分磷随干化池中的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的废液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进行释放,达到反硝化。
在重力的条件下回流到下部的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在缺氧的条件下满足反硝化的运行条件,从而完成脱氮作用,同时将通过上部的压力作用将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污泥压入,并通过回流管流经污泥干化池,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又回流到无氧池中,以满足聚磷菌对磷的释放。再进一步在好氧段聚磷菌过量摄取磷,从而达到从水中去除磷的目的。
③、综上,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脱氮除磷处理工艺较A2/O法处理工艺更为突出。
上一篇: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外观鉴定标准
下一篇: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的结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