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闻详情

济南会计培训:准则导向还是监管导向


来源:济南仁和会计培训学校时间:2018/1/25 15:06:52

实务中,真正遵循会计准则,而不是一味屈从于税务会计的公司,只有IPO公司(含拟新三板挂牌公司)和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挂牌公司)。IPO公司和上市公司尽管都遵循同一部会计准则,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监管环境不同,其对盈余管理的认知和使用是完全不同的。监管部门对IPO公司实行实质性审核,不允许存在明显的业绩粉饰,更强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核心利润”;而一旦成为上市公司,似乎是解脱了实质性审核的“枷锁”,业绩粉饰普遍活跃起来。

(一)非经常性损益的作用不同

IPO公司全部财务指标中,凡涉及到净利润的都是“扣非后孰低”的标准,审核中强调的是企业主营业务形成的“核心利润”,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补贴性收入等均要作为非经常性损益予以扣除。而对上市公司而言,最生死攸关的是保持盈利,避免ST或保壳,核心只要是盈利就可以了,不用考虑是不是非经常性损益。

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认定,上市公司和IPO对同一事项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股份支付形成的当期费用,IPO公司允许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扣除的,而上市公司是不允许扣除的。

(二)会计方法的可控性不同

可控的会计方法,一是会计确认需要有客观性较强的外部证据的支持,二是要尽可能的限制会计估计的空间。

IPO公司更强调会计方法的可控性。在收入确认时,上市公司强调符合准则,IPO公司强调既符合准则又要有足够的外部证据作为核心依据;上市公司开发支出资本化盛行,但在IPO公司是基本不允许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频繁,但IPO公司在报告期内需要保持会计政策和估计的一致性。

(三)对业务粉饰的态度不同

IPO公司利用业务进行的报表粉饰,经常会在审核中造成实质性障碍,所以粉饰性的业务相对较少或轻微。由于业务粉饰带来的利润金额相对较大,一般远非会计粉饰能够相比的,所以在舞弊红线之内,上市公司进行利用特定业务进行业务粉饰是常见的行为。

再次强调,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当然不能算是错误,但是,不容回避的是,盈余管理给会计报表带来各个层次的问题。实际上,就算不进行盈余管理,各家公司基于最客观最可靠的初衷去选择会计方法,仍然会因为判断不同而出现会计报表的下述问题:

1、当期会计报表本身,可能有部分利润是由于公司有意使用或偶然触动了业务“杠杆”而形成的。

2、多期会计报表比较,可能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已然发生了变化,或者没有表面没发生变化但实际判断的尺度是不同的,也可能重要特别的业务模式已然发生了变化。

3、与同行业公司会计报表比较,可能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运用差别很大,同行业中的不同公司可能有意使用或偶然触动了不同的业务“杠杆”。

会计报表对使用者在依据其分析公司财务和经营情况时所造成的困扰,肯定有会计本身的问题。因为会计从来就不是“1加1等于2”的科学,会计只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对错,会计是科学,但会计更是一门艺术,且在原则性导向下越来越成为一门艺术。

公平而言,会计只是站立在原地的一个被动的规则,“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的,会计准则不是问题,会计实务也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报表编制者操纵业绩的强烈动机。每一项业绩粉饰,操纵都都会说这是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会计已成为必然的“背锅侠”,或许,这就是会计无法摆脱的命运,是会计永远的惆怅。

上一篇:济南会计培训:以下讨论实务中的一些业务“杠杆”

下一篇:廊坊会计初级职称培训学校哪个好

  咨询老师  拨打电话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