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尺度,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代表企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是他们评价企业优劣、进行重大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非常注重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因为进行投融资决策必须按市场规则使用市场价值。然而,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技术缺陷,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编报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
传统财务报表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即使是最完美的会计准则,也不一定代表了最公允的经济后果。事实上,由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和一些强势集团的存在,现行会计实务中被采纳的会计准则往往并不是具有最公允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规范。尤其是当会计准则在确认和计量标准方面存在多重选择时,我们选择的标准并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按照现行会计准则提供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财务报表的可用性很差。美国现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RobertH·Herz于2002年指出,只有19%的投资者及27%的财务分析师认为财务报表在表达企业真实价值上非常有用。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财务报表仅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货币和实物资本,二是现行会计学界重视历史成本原则,关心会计收益而忽视对公司价值、财富变动及经济收益的关注。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企业市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从1978年的平均账面价值是其市值的95%,降至现在的20%以下。这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非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也即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严密有效的治理结构、产品品牌价值、行业领先的垄断地位以及未入账的其他无形资产等。随着高科技公司的大量涌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这些无形资产和商誉等企业核心能力的计量与披露越来越重要。这说明历史性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价值与其企业的市场价值不仅相距甚远且有相互背离的趋势。为此,美国业内人士发出了进行企业财务报告“第二次革命”的宣言,人们称之为企业价值报告革命。
不确定性(uncertainty)影响人们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企业价值不是市场化的产物,而是企业评估与会计核算的人为计量结果。在人们的常识中,会计应当是一门精确性的科学。复式记账体系保证了会计记录的计算正确性,会计平衡等式必须分毫不差地成立。这些算术计算上的绝对准确往往掩盖了会计系统的本质特性———不确定性。会计系统是对客观事物数量特征的计量,由于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随机性、模糊性,会计计量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假设基础上,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会计估计的确定具有主观性,业务数据的传递具有时滞性,必然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极端情况是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即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目的,刻意计划一些交易安排,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的条件下隐瞒或者歪曲部分财务信息,虚拟企业价值。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就是规则失真的典型例子。安然公司投资了许多控股50%的子公司,按照当时的美国会计原则可以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安然公司通过这些子公司掩盖了企业的真实债务状况与利润来源并从事大量筹资与投资活动。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会计政策是用以指导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一系列原则、程序和方法。会计准则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经济后果理论(ECT)认为,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数字,这些数字还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不同的数字将会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有效证券市场启示如何,会计政策选择能够影响企业价值。例如,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三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对发行B股等外资股份的公司强制执行,发行A股的公司自愿执行。从执行结果看,发行A股的公司和发行B股的公司之间形成了极大反差。无论是哪一种减值准备,发行A股的公司的运用比例都远低于发行B股的公司,这并不能说明发行A股的公司中三类资产的质量要远好于发行B股的公司,而只是反映两类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三项减值准备计提政策态度上的差异,是自愿执行或强制执行这种政策差异所产生的结果。会计制度区分不同公司执行三项减值准备计提政策,客观上加剧了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影响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力。鉴于此,财政部于1999年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废除了发行A股的公司“自愿执行”的条款,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都强制执行三项减值准备计提政策。
上一篇:费用资本化
下一篇:未来提货权融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