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审计的简要发展。
审计是基于委托经济责任产生而产生的。国家审计是伴随阶级社会产生而产生的,是具有阶级属性的。
当前,审计发展的简要脉络:
从1985年开始,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开始由组建机构转到了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上。
1991年底,《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年)》颁布实施。纲要认为,审计机关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专门机关,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机关履行管理职能进行的监督,在层次上有所不同;纲要设想,到2000年建立起与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监督作用的审计制度。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和一些专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同时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审计工作重点转到为宏观管理服务。((审计文化>中国审计史)湖北省审计厅网站2011-12-9)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04年,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主办的“中国财经法律论坛”演讲时首次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2月28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
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阐述了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观点,指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2010年2月2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正式颁布。
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3月27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审计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安排、监控国家经济运行及风险,构成国家治理体系设置。
从审计近时期发展脉络,实践地看,无疑将审计的性质和内涵进一步提升。
下一篇:国家审计的本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