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闻详情

国家审计价值的表现


来源:渭南恒企会计培训学校时间:2018/3/31 15:38:57

国家审计价值体系综合庞大,无论从其内生性还是其外生性上,国家审计的价值具体表现很多。

(一)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是国家审计的主体价值观的表现,是审计价值的宗旨体现。

审计理念,指审计主体理想与信念。在封建社会里,审计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按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封建社会被灭亡——被更迭;同样,在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里,命运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执政党,审计是为民为国家服务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为人民服务。任何一个党派,如果脱离这个宗旨——为人民服务,会是一个伪党,会遭到历史的遗弃、人民的抛弃,此是历史证实了的。同理,任何一个党派,特别是执政党,会将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则(某些国家更为明显)。这也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因此,历史地看,国家审计的理念宗旨为:为民而审 为国而计。

为民而审。为民之生活诉求而审,如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廉租房、城市建设等;为民之政治诉求,追求平等、公平、公正、公开,对权力的运行、问责、参与国家治理而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法纪审计和绩效审计;为民之教育诉求而审,如教育之收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等。

为国而计。国家经济运行及风险的及时预测、防范、评估及监控,如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效益、风险防控等监督,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能源战略等风险监控。

因发展阶段的不同,各个时期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的不同,具体审计理念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国家审计理念是由国家审计的发展阶段、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

国家审计理念的表现形态:“公正、公平、公开”是国家审计的执业追求,公正地签证,遵循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公平地实施审计监督,审计结果及审计程序公开;“合理、合规、合法”是国家审计的价值追求,合理是社会价值判断的体现,合规、合法是合乎行业、规章及法律的规范;“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审计道德的理念,既是监督又是服务的审计服务理念;审计业务理念,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12月24日全国审计工作会上对全体审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业务应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这些理念,充分夯实了审计文化及价值的基础,增厚审计文化及价值的内生,也有利于外生性。

(二)审计信息

审计信息是指审计活动中审计主体及客体反映的载体,是审计价值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审计职能的发挥与审计价值的功效如何检验?目前,外部形态上“有形”的有效途径,即是通过“审计信息”来能动地反映。

审计信息,狭义地讲,反映在消息、通讯、报告、案件披露、规章制度等审计公告公文种类上,具有一定公告性、传媒性、社会性,最为具体的也最为典型的反映就是审计结果公告。

广义地讲,还反映在审计行政执法行为的外在表现形态上,这些能动的反映能透露出审计信息,具有更为广泛的公告性、传媒性、社会性,如执法态度,是傲慢、烦躁、牢骚,还是谦虚、谨慎、认真;如工作作风,是肤浅、飘浮、娇气,还是严谨、细致、认真;又如审计人格魅力,是易被糖衣炮弹所攻击,还是刚正不阿、公平公正执法……等等这些,审计执法的能动反映——外在表现形态,被审计单位是可感知的,这些感知的汇集构成了(社会的,而不仅仅是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信息——对审计认可感知的信息——审计形象(演变)→审计价值。

国家审计一方面在内生上,审计在规范、发展与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在约束,强化主体意识或信息的渗透:另一方面外部能动反映上,塑造审计形象:打造审计文化及价值。

(三)风险管理

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或损失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未雨绸缪地预防国家审计监控失效,这是国家审计职能之所在,基于对被审计单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识别及持续评估;基于对审计自身组织体系、运作流程需要不断优化;基于对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审计风险管理是打造审计价值是否凸显重要控制环节,无论从审计内生性上,还是从外生性上,审计需要不断地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一是,审计业务发展面临着风险管理控制。一方面市场经济创新性审计业务,具体地如“次贷危机”应引起关于金融衍生品审计的广泛思索,对金融创新的审计风险监控,是一个新课题;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市场创新性审计业务,如“欧债危机”,各种类支出占国家GDP的适度、合理规模、有效性与公平公正性,对审计如何监控也是一个新挑战。

二是,面临着社会公共管理服务风险控制。随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实践、社会化大分工愈来愈细,政府服务职能提升与干预愈加细化,对审计业务拓展要求也较强烈,折射出国家审计的服务职能——社会性要求也较为强烈,要求服务与管理并举,而且有的地方已在试点,如无锡“参与式审计”模式,透出国家审计不可避免地要向社会审计服务伸展,这是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对审计的要求。为此,需调和管理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以审计资源、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

三是,面临着自身业务素质建设风险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告诉我们,审计风险点存在于“检查风险”。这是审计必须正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审计人员善于发现、慧眼识珠,如何降低与减轻“检查风险”或应对“检查风险”不确定性;“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塑“内功”——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不论是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作作风,还是专业技能上,强化队伍建设或高效地进行审计质量控制,才能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

为此,国家审计为风险控制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和制度,如《审计岗位风险防控》、《国家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贯彻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意见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的意见》,成立审计干部教育学院……来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目的是从审计法律责任主体上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科学化系统化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提升审计价值的内生性,审计队伍建设质量及审计质量控制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成效,而审计队伍质量建设、审计质量控制,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提升审计价值认同感。

上一篇:利润表各项目根据什么填列?

下一篇:政府审计与《物权法》相关解读

  咨询老师  拨打电话  网上报名